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

李滄東《詩》

去年八月看南韓導演李滄東的《詩》,至今仍然營繞。電影敘事平實,講一位剛開始發現患腦退化的老女人,突然對詩歌創作產生興趣,而生活上與她同住的孫兒卻有一件麻煩事要她解決。

戲中談詩歌寫作,强調觀察生活,亦有不少詩歌班、詩歌朗誦場面,但全片主線在呈現詩歌在她這階段人生的作用,尤其是面臨道德壓力與抉擇時。

女主角某些出於對生活美好的瞬間感受,使人難忘。例如她去找受害女生母親那一場,到了鄉間,在田邊,見著對方,竟只是說關於天氣好、果實甜美的話,卻忘記此行的目的,是爭取對方接受賠償的安排。她甚至沒有向對方表明身份,究其因,是美的瞬間凝聚的力量。她是忘記了。

她在大雨中從少女跳河自殺的地點回到城裏,直奔到之前向她提出過非份性要求的她長期照顧的老頭家去,滿足他的慾望,我以為是出於人道而非為後來找他要錢的心計,是生命的詩,而非劇情的事,很 poetic。

然而,整個戲使我感受最強烈的,竟是那一句完全跟劇情無關的,也非派生自主人翁生活的「天空的顏色像一頭死去一個月的貓」。是在電影結尾之前,詩歌朗誦會的人到飯館聚餐,碰到詩歌班導師,他提及身邊一位喝得半醉的青年詩人所寫的詩行。

這就是詩的力量,這一句,竟與全片平行。

後來去了首爾幾天,沒有到過甚麼地方,這句詩一直營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