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
在牛棚觀舞《免治O孃》

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把這地方命名為「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」,藝術界的朋友稱之為「牛棚藝術村」,簡稱「牛棚」,我成長在這區,由小到大,人人都叫這紅磚外牆的矮建築物「屠房」。

我住馬頭圍邨,到香港上中學。有一段日子,早上天天沿馬頭圍道步行到九龍城碼頭乘船過海,天天都經過「屠房」。

那時覺得這地方很神祕,以為裏面真是劏牛的,有血有肉,後來才知道這地方曾經真是屠房,後來只是牲畜檢疫站。

有十年了吧,「屠房」變成了「牛棚藝術村」,我亦是常客,主要看較前衛的小劇場演出,也看過畫展,參加書展、座談會,主持過工作坊。

「牛棚藝術村」成了香港藝術,甚至香港這城市一幅別有風味、活化的人文風景。

這次看陳敏兒、陳志樺合作的《免治O孃》,又是另一番滋味。

演出在牛棚十二號,在1969年長沙灣屠宰場未落成之前,這空間確是屠房。記憶中,這是第一次在這空間搞演出。

這裏曾經是屠房,現在叫「牛棚」,所以節目名字中「免治」二字就有很直接的指涉,因為成長時在茶餐廳吃午餐、茶餐,一定會有免治牛肉飯、免治牛肉三文治。

至於「O孃」,更使我有非非之聯想,因為七十年代香港有一套影響很大的話題外國色情片就叫《O孃》(Story of O,1975)。

《O孃》故事涉及年輕漂亮女人自願接受SM女郎訓練,經受捆綁、鞭打和性虐待。這次演出《免治O孃》則把這些轉化為遊戲,並用廣泛的符號聯類,把與女性有關的「O」都引進來,或許這是「免治」美學吧。

當中,最重要的 O 女子,是莎士比亞(Shakespeare, 1564 - 1616) 悲劇 《Hamlet 》中的 Ophelia (奧菲利婭)。(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