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

香港音專65週年音樂會

2015年6月28日星期日,到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聽香港音專65週年音樂會,演出有八個項目,包括周啟良、鄺嘉媚的結他二重奏,梭亞(1778 - 1839)的《鼓舞》;蔡國田、車劭聰,關之藍的兩支單簧管和鋼琴,孟德爾遜(1809 - 1947)的《第一音樂會樂曲》;黃冠之、李人傑的鋼琴四手聯彈,德布西 (1862 - 1918)的《船上》、布拉姆斯(1833 - 1897)的《G小調第一匈牙利舞曲》。

新成立的香港音專創意音樂小組在上、下半場開始時各有表演,稱之為《一路走來,然後?》;香港音專合唱團則壓軸演唱了莫扎特 (1756 - 1791)的《聖體頌》、魯持的《觀看宇宙》、周鑫泉曲、徐志摩(1897 - 1931)詞的《雪花的快樂》。


對於我,這晚的主要關注項目在下半場的口琴音樂。兩支曲,第一支是馬寶月作曲、世界首演的《盧山觀瀑》,由莊庭皓演奏,第二支是皮亞梭拉 (1921 - 1992)的《激烈探戈》》,由陳錦樂演奏,都是由陳馬奇鋼琴聯合演奏。


《盧山觀瀑》場刊作「盧山」,或為「廬山」之誤,若是,指的大概是中國的廬山,若非誤,則或有所喻。馬寶月的《盧山觀瀑》,很注重聲效,對口琴的可能性做了一些很好的探討,一把半音階口琴,發揮著多音齊發的衝力,擬音處理,使人有雄奇之聯想,其收結是凝聚的,由壯而清,亦有見地。若能在旋律上有更多微妙的情味,則是不俗的創作。


不過,一般人聽見「廬山」二字,或許馬上想到蘇東坡的《西林寺題壁》詩句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這首詩描繪了廬山的氣勢,因為所在之位置不同,看到的廬山也就有所不同,寫山,但也喻人生、社會。


從這個角度看,生命的究竟,在我們有生之年,有所執著時,是難以看透的。不過,明乎此,仍比混混淆淆地過日子好一些。


中國傳統論山水畫,有可以觀、可以游、可以居之說,若加上聲音,則還應可以聽。有有形之聲,有無形之聲,情韻流動而成心象。瀑亦然,有眼前之瀑,有心中之瀑,所衝擊,或是久久壓抑的一些事、一些情,或是個人力所不能及的歷史的傷痛、文化的塵垢。(一)

1 則留言:

  1. 盧先生:
    非常感謝您對拙作的寶貴意見,谢谢!
    馬寶月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