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華文戲劇節(二)

這次「華文戲劇節」,香港參展的戲是《卡夫卡的的七個箱子》,由近年踏實冒起的團隊「愛麗絲劇場實驗室」演出。得到與會的專家、學者的肯定。

大伙對「變形記」一段的處理尤是讚賞。這次在大劇場,比起首演在藝穗會小劇場,空間變換了,主人翁的蜷縮感更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部份香港與會者與演出團隊合照,我在後右三)

在大劇場觀此劇,導演陳恆輝處理空間,強調橫向肢體延伸,張力強了。這些是在小劇場演出中難處理出來的。

不過,在小劇場的演出,仍有不少比大劇場震撼的地方,舉兩處,一,表演者敲打鐵架一段,整個小劇場可以震起來,很是攝人;二,「飢餓藝術家」一段,在小劇中他面上的悲劇性眼神,直入我心。

這或許就是「現象學評論」的出發點吧。

這次「第八屆華文戲劇節」,學術部分由方梓勳統籌,香港學者、藝術工作者發表論文如下:

1. 論香港「歷史劇」的「歷史性」(張秉權)
2.《魔鬼契約》的天理與人欲 (陸潤棠)
3. 莊梅岩劇作的倫理空間與情感節奏 (盧偉力)
4. 何處見吾家:香港翻譯劇與原創劇的本體性書寫 (陳嘉恩)
5. 香港戲劇:錄像媒體的多元層次 (羅靜雯)
6. 傳承與反思:崑劇的香港十年 (劉自荃)
7. 反思後殖理論:兩齣香港翻譯劇 (曾焯文) 
8. 以《八月雪》第三幕論高行健對待禪宗的矛盾姿態 (鍾夢婷)

(之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