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

五十年代香港報紙文藝版

星期六(20/6)到尖沙咀商務印書館主持講座,由中文大學樊善標教授主講,《五十年代香港報紙文藝專欄》。這是中文大學圖書館「風再起時 - 吳昊留給我們的五六十年代」講座系列之二。來了近百人,滿座。

樊善標對香港文學素有研究,詳細舉了思明、十三妹,以及《星島日報 • 學生園地》三個個案,以點帶面,借南來文人到本地年青人,說明當年的文藝專欄生態。

我當主持頗為輕鬆。

五十年代香港左派、右派壁壘分明,報紙意識型態明顯,看《文匯報》、《大公報》,有很多國內作家的文章,題目亦直接提到毛主席、革命文藝路線等。我想,當年這些版面的功能主要是讓香港「左派族群」心繋祖國,多於書寫香港,因此,香港只是一個地方,居於此而矣。

這個角度可以深入再研究。

看五十年代《文匯報》文藝版,發現李怡有不少詩歌創作,亦發現一位叫「謝青春」的,自五六到五八年寫了很多新詩,竟有一首題為《賀電 - 祝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》(1956.9.22),所以,這位作者應該是老手,但同樣是謝青春,又會以《擁抱》(1957.7.6)為題,寫了以下的詩行:

  像毒蛇纏繞着山羊,
像烏雲圍湧着月亮,
像大海環抱着荒島,
像䔝藤牽攀着高墻。

  我的心緊貼着你的心,
我的臉緊貼着你的臉,
從你的瞳孔中映見我的眼睛——
從你的心跳中聽見我的心跳......

  像兩個仇敵死死地糾纏,
像時間擁抱着空間——
從黑夜直到天明,
從此生直到永恆......


2 則留言:

  1. 其實香港並非文化沙漠,不論南來的文人、文藝青年及憑寫報刋文章的人仕,都已成為一股文壇的支持者。Clement Chan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對,香港並非文化沙漠,二十世紀上半段,粵劇創作很盛,詩歌、散文都不錯。四九年之後,更自成格局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