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

殖民地標記 - 佐治伍世公園榕樹

 

佐治伍世公園有一株榕樹,樹身鑲嵌了圖形金屬牌,在九七歷史過渡期,引起香港一些攝影人的情感,攝之以黑白,並在出版相集時放在前頭,有點題之意向。例如蔡旭威,《香港攝影師系列 - 蔡旭威》(香港:GOHO,2005),頁1、14、15;謝至德,《97.camera關我九七事》(香港:謝至德,2000),頁6 - 7。下面取自Google 2017.5.19。
 

 (取自Google 2017.5.19)
 
 
 



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

于素秋直覺內斂的演技

香港前輩女明星于素秋上星期在美國離世,我曾在《如來神掌藝術筆記》中談到她表演:

香港電影研究較少討論于素秋的表演,希望拋磚引玉吧。
于素秋是北方人,父親是著名的北派功夫師傅于占元,在粵語片時,她拍戲時由特定一位配音員黎坤蓮現場聲音演出。

一般來說,最考演員功夫的,是內在情感的質感,這方面于素秋在《如來神掌》中是最突出的。林鳳與于素秋在第一集演兩姊妹遇上青年男子,一個動情,一個捉弄,很靈。于素秋在與林鳳你追我逐過程,心事初成,在半推半就中乍現,含蓄的情韻,細細的風姿,如清流。

這場的表演可以看到于素秋作為一個演員的特點。她對同場不同的人物,全面關照,當下感受,基本上是用直覺去反應而少見預知痕跡,很真實。並且,她的身心很統一,規定情境拿捏很準。例如在第一集兩次重遇龍劍飛,反應就不同,第二次的驚訝,很到位,亦隱隱表達了龍劍飛的印象,曾因某些緣故(同情、感激、要找他取回「金龍之子」)留在裘玉華心中。

第二集,在裘玉華閨房中,龍劍飛傷重在床沿,還說一些犬儒的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法話,但深愛她的裘玉華坐在床沿,大方地說他雖未有正式名份,卻心心相印了。于素秋的表情,淡然深往,代表了女性溫柔的主體意識,很耐看。另外,龍劍飛離開時,于素秋把裘玉華生離死別的失神、情意與無奈的複雜情緒默默流露。

我想于素秋是很用心進入現場規定情境的,很多表演選擇、動作、神態,皆由情理引伸。舉一個例,第五集當袁銅(陳寶珠飾)帶龍劍飛、裘玉華到山洞中見「已睡」(已死)的老媽時,于素秋走著走著,會用手稍稍掩鼻。還有,她是在鏡頭前生活的,於是她會有細微的生活化的動作(例如坐下了,會自然地解劍帶)。



于素秋是感受型的演員,情感細膩,不易察覺,但總看不盡。從前看看不出,只是覺得于素秋面上常含微笑,現在看,人生歷練多了,能體會到內斂的性情,于素秋的目光流露深情,是悲憫生命的本色。


于素秋 (1928 - 2017)

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

壹條褲製作《時代紀錄者》紀錄劇場

2014年九月底香港發生了世界矚目的公民佔領事件,歷時近三個月。這是醞釀一年多的民主運動,是廣義的社會戲劇。2013年八月卅一日中國人大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普選辦法公佈之後,民主派人士認為是「假普選」,社會不滿反響一直積累,甚至有「佔領中環」之倡議。這個時代當記者是極有挑戰性,亦最有滿足感的。壹條褲製作的《時代紀錄者》正正聚焦在媒介工作者族群。

演出由雨傘運動開始,不經意拓展到記者生涯與態度,中段有點失焦。誠然,記者的工作,專業操守,在大型群眾運動中的角色,是很值得探討的。然而,這樣一來,原來的社會運動便只是一個導引,而未在演出中發展出歷史軌跡。作為「紀錄劇場」,《時代紀錄者》的文本只紀錄了訪問,而未有呈現太多見證,以及當時的回憶再現。這是有點可惜的。

胡海輝與團隊是有心人,很努力,對研究對象非常尊重。我想「紀錄劇場」可以參考紀錄片,現在,文本著重於訪談的整理,但是媒介報導、運動過程中記者身處其中,除觀察、紀錄之外,也在各種處境中,演出的敘事過程,若能多向這方向,演出所誘發的感性和理性活動會更多。因為舞台上論述的內在張力,其實是時代的理性紀錄,以形象送出。這形象,並非光影聲色節奏感,而是台上事態,和媒介工作者的心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