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沙膽大娘和她的兒女》五月重演了,學期結束,改好卷,似乎應該勤力一些文貼文。找來一篇去年的舊文,第一次貼:
「中國偶戲在香港」得到民政局「藝能發展資助計劃」贊助,在香港推動中國偶戲,這是一件使人高興的事,其推手是香港演藝學院老師崔婉芬,資深戲劇工作者吳偉碩等,更找來中國戲偶大師黃暉,培訓香港劇場人,認識偶戲、學習操作戲偶,並結合自己的劇場興趣、當代生活體驗,創作偶戲,推廣偶戲。
整個計劃分幾個階段,第二階段是以編作劇場(Devising Theatre)方式,「創作一齣糅合偶戲、形體劇場、現場敲擊音樂及多媒體的跨媒介劇場作品《偶偶細語》。並希望能保留劇目,將來有機會作巡」。
七月中,我到香港演藝學院看了《偶偶細語》,感受到參與者的誠意。演出由九個折子串聯,黃暉大師開場、結尾,分別演練猴子與戲曲人物,展示了傳統提線木偶的韻味與高難度技術,包括醉意中憤慨地拔劍斬殺想像中的惡鬼奸人,然後把劍收回劍鞘中,得意忘形地飛去。戲偶詡詡如生,使人驚喜,戲偶而作種種情態,偶師時而與偶合而為一,時而悠悠自如,使人尊重。
其他段落,創作及演出的有陳欣、劉喜恩、李婉晶、邵佩珊、崔婉琴、黃慧真、黃景豪,黃育德,甚至有一位外國人艾浩家(Ivor Houlker),展示了掌中木偶、皮影偶、杖頭木偶、人偶等創作片段,加上現場音樂、活動影像投射,為觀眾帶來全面的偶戲表現形式與當代劇場美學結合的可能性。
整個團隊精神飽滿,信心十足,創作也活潑,但也許要照顧影像投射,有一些場面顯得有點暗,雖然服裝上有螢光線條,突現人形,但似乎暗調人偶的藝術思考仍只是停留在展示層,而未有深刻的敘事想像。
我想,在推廣偶戲階段,調子不妨明朗一些,讓多元化的偶戲方式更立竿見影,然後,再融合當代劇場的藝術語言,表述當代感情,就更有力量。
這次各個折子中,除黃暉大師兩次上場使我拍案叫絕之外,第六幕〈東張西望〉亦使我感到欣慰。這是現場提線木偶在人偶與敲擊的左右影響下,舞出種種猶疑、擔心、恐懼,與嘗試、暗喜,戲偶師李婉晶身心調合,傳乎偶中,有同步之美。這場音樂創作人沙夏‧佩里格尼(Scscia Pellegrini)不單現場演奏,更步上舞台,於偶戲台邊敲擊,並與戲偶互動,遂有戲偶動作與敲擊聲與戲偶師與敲擊師表情的視聽通感美學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