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

大專藝評工作坊 (舊文重溫)

下面是為 IATC 辦的「大專藝評工作坊」結集而寫的短文:



走進戲劇評論的花園中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盧偉力

這次香港大專同學參與「新視野藝術節」的觀演並撰寫評論,是非常有意義的,從數量和質量來看,都有可喜的成績,反映了香港演藝文化的逐漸成熟。

戲劇評論是一項很特別的文化工作,在十八、十九世紀歐洲,二十世紀亞洲,許多地方在凝聚民族力量、促進社會改革時,戲劇演出與評論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。一百年前,中國革命先驅柳亞子在中國第一本戲劇刊物《二十世紀大舞台》發刊詞說:「今所組織,實於全國社會思想之根據地,崛起異軍,拔趙幟而樹漢幟。他日民智大開,河山還我,建獨立之閣,撞自由之鐘,以演光復舊物、推倒虜朝之壯劇快劇,則中國萬歲!」

評論最重要的,是先要對演出的基本事實,以及其相互關聯搞清楚,而非以理論認識代替藝術體會和審美。以下提出兩點給同學參考。

任何一個演出,都是在特定文化氛圍進行的,因此,評論的第一個取向,是讓讀者發現劇場經驗與社會處境、生存狀態之聯繫。往往,精到之見解,就像一把鎖匙,可以讓讀者開啟自己感受的寶庫,不過,評論的根據畢竟在劇場經驗本身,因此,見解可以天馬行空,但必須是對曾「見」的演出的「解」、是對可「見」的戲劇的「解」。

當代劇場有許多範式轉移(paradigm shift),從心理現實主義、荒誕劇、史詩劇這些現代戲劇流派,到對劇場本質的探尋而有環境境場、日常生活劇場等等,到不講內容的著眼結構的新形式主義,以及全方位顛覆的後現代主義,諸相紛呈,不斷變更審美框構 (aesthetic framework),這就要求評論者對戲劇美學發展的理路要有所認識。

今天,同學們走進戲劇評論的花園中,一方面要積累識見,但亦要敢於因應具體演出作出審美判斷,邊走邊唱,邊唱邊吸收,是非常考功夫的。但歸根結底評論的根據是演出,評論人要對演出有全面的把握,能就其結構、貫串、形象、等各方面有所感悟,而其對舞台現象的文字概括和評價,能讓讀者對戲劇的認識有所增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