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

沙磚上 (序)

IATC 最近出版了「沙磚上」戲劇史個案,以下是我的序言:

沙磚上還在滋長的香港本土劇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盧偉力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香港戲劇發展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,形成了一定的美學方向,在主要範式上,已與戰後西方劇場接軌了,從心理現實主義、荒誕劇、史詩劇這些現代戲劇流派,到不講內容、著眼結構的新形式主義,各自精彩,都在建構本土觀眾,並很具有探索態度。

在文化政治上,八十年代起,中英談判香港「一九九七」問題,香港人的身份成為大家關心的議題,香港戲劇出現了本土主義的尋索。

香港戲劇本土主義的探尋,一方面指涉香港的去殖民狀況,另一方面也體現著香港戲劇工作者的主體性。歷史的軌跡不一定由我們形塑和控制,但我們還是跳脫其上,以實踐作為論述,安身立命。

從這個角度看,「沙磚上」的誕生是有文化根由的。

「沙磚上」以八十年代香港劇場美學探索為基礎,在「中英草簽」、「八九民運」所派生的本土主義能量驅使之下,以前衛劇場、實驗戲劇等作為目標,展開其文化實踐。

在美學上,它與八十年代中後期中、港、台等地出現的「小劇場運動」有所呼應,對劇場本質進行探尋,因而追索六十年代美國的新劇場運動,而有環境劇場、日常生活劇場;並沾染七十年代意象劇場、舞蹈劇場美學,而有後現代主義的方法。

人脈上,它以受系統專業訓練的「香港演藝學院」最初幾屆畢業生為主,集結了那個年代一些關心劇場的文化青年。其不同成員的各自發展,又成為九十年代香港戲劇探索的代表性力量的一部份。

香戲劇工作者在香港特定歷史軌跡形成的主體意識,是香戲劇主體性的重要元素,在特定歷史歷景下,凝聚為本土主義。這是辯証的二元,通過多元的文化實踐,參與了香港文化。

作為實體,「沙磚上」後來也許解散了;但作為文化力量,它還在滋長。

所以,這次為「沙磚上」作系統梳理,讓各有各忙的香港戲劇人、文化人,温不遠的故事,知尚待開掘的新,是有意思的一件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