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評是獨立人格、思想自由、時代品味的體現。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。

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

評莊梅岩《法吻》

上星期看完「天邊外劇團」的《法吻》,是一個高水平的劇本,演出很不俗,使我非常高興,第二天就寫了一篇劇評,給「香港戲劇協會」網上平台發表,今天看,除了我之外,還有劉靉對比《法吻》兩次演出,共兩篇。有興趣的朋友可到訪: www.hongkongdrama.com/reviews/

此外,《演藝風流》亦會談《法吻》,星期二已錄音,請了方兢生當嘉賓。他說他為香港能產生這樣高水平的劇本而驕傲。

以下,重刊我的劇評於下:

曖昧的靈魂對話 - 看莊梅岩的《法吻》           盧偉力

《法吻》首演時我錯過了,幸好康文署「劇場再遇」系列把莊梅岩這個得獎佳作納入其中,使我有緣看到一個高難度的劇作一次水平不俗的演出。
整個戲很集中,高度依循三一律,藝術時間等同現實時間:在一個教堂的小偏廳,當外面正在進行婚禮酒會,一對男女在這裏單獨相處,面對五年前訴諸過法庭 (女的告男的性騷擾) 、糾纏過他們尊嚴與靈魂的一個「法吻」(French Kiss)
自小督信基督教,大有前途的神學博士 Marco (張錦程飾) 因為這件事而沒有了事業、朋友、家人,沒有做牧師之後他跑上大陸做生意,過一些混混沌沌的日子;她的秘書Michelle (黃慧慈飾) 亦要一、兩年時間平復,然後,在外遊時認識了另一位年青神學博士,結了婚,還有一位一歲的女兒。
從這背景安排來看,莊梅岩似乎要暗示那次「法吻」事件對男方的傷害是大於女方的。她亦花了很多心思塑造 Michelle 守規矩、細眉眼,自以為正確的性格,並在對白中呈現了她對情感的自欺。
所以,《法吻》並非揭露教會中有男性牧師利用權力佔女性便宜,而是呈現了普遍基督徒 (或許是那些帶有小資產階級性格的香港基督徒) 的「潛意識偽善」。整個戲,表面上是一場大家在消融肉體與心靈層層面皮過程中,把真心、真意、真情拿出來,實際是處理話語的靈魂深度問題 (the depth of the discourse of the soul)
在劇本中,莊梅岩讓 Marco 完成了他的性格,他發現了Michelle當時對自己的感覺是有愛的成份,而他亦當場因應這發現過程而彷彿再一次向她示愛,「我亦是那種憧憬與初戀一生一世的人」,在他們交談後段他對她說。
從呈現形態、對白、間或的不經意身體靠依來看,他與她的情感是有曖昧性的,因此,在戲的後段,當Michelle 還是矢口否認曾經喜歡 Marco 時,我們從落差中看到一幅心靈的圍牆。這一點說明她只停留在「一個世俗小資產階級女子」的層面,而未有真正的審視自己的靈魂。因為,真正的靈魂與靈魂的對話,是沒有面子問題的,尤其是在對方已把真心掏出來之後,內心的悲憫應該大過事實的真相。
值得注意的,是劇本對 Michelle 丈夫 Paul 的性格塑造,寥寥幾筆,就把一個「高水平但平庸」的教會人士勾勒了出來。兩個互相取暖走在一起的人,可能客客氣氣,規規矩矩地過人生,但同處一室,身體與感覺都沒有深愛的氣韻。隨著戲劇發展,我們看到 Michelle Marco 反而流露過真實的情感。
所以,在戲的末段 Michelle 是知道自己曾經遠離過靈魂的,她只能以近乎非理性的快速大聲讀《聖經》去再確認自己的正義,而 Marco 只得不忍心地離開。
《法吻》說明:對於靈魂,深度就是真相。

2011731

2 則留言:

  1. 評論的年代已經到來了。
    評論刊物卻一本一本地死去。
    幸好還有部落格。
    但沒有重量在手中的實感,總是有點腳不著地的空虛。
    難道這是21世紀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評論是文化實踐,所謂實踐,希臘文是 praxis,意即只問耕耘,不問收穫,意義 = 我做,於是就有新亞學院的「艱苦我奮進」。香港藝評亦然。

    回覆刪除